冬至過后,寒風瑟瑟,可在平頂山市魯山縣瓦屋鎮土橋村的香菇大棚里,農戶摘香菇、挑香菇干得熱火朝天。
“以前咱窮得叮當響,現在咱成了致富帶頭人。不光咱變化大,老家的變化更大,4年前這里還都是光禿禿的河灘地,現在已經是全省有名的香菇種植基地。今年10月間,第四屆全國香菇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俺這兒開哩。”易地扶貧搬遷戶李軍偉摘香菇時高興地對筆者說。
今年50歲的李軍偉,老家在瓦屋鎮大山深處的紅石崖村。因妻子患病、兒子遭遇車禍,2013年,他家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20年,李軍偉種了4個大棚的香菇,還被香菇種植基地聘為技術員,當年收入就達20萬元。今年雖遇到多次暴雨的侵襲,他的收入仍然能達到20余萬元。
李軍偉家的變化,是魯山縣全力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工作的生動寫照。自摘掉“貧困縣”帽子后,魯山縣貫徹新理念,搶抓新機遇,遵照“守底線、抓銜接、促振興”思路,圍繞黨建大引領、脫貧大鞏固、政策大落實、產業大發展、環境大改善下足“繡花”功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紅鷹+頭雁 黨建大引領
走進魯山縣,辛集鄉八里坡高效示范農田、董周鄉五里嶺特色林果長廊、瓦屋鎮“久久鄉情”香菇種植基地……一個個懸掛著黨旗的“紅鷹創業工程”孵化中心、示范基地,成了點燃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魯山縣堅持黨建引領,把“紅鷹創業工程”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先后在葡萄、血桃、藍莓、酥梨等產業鏈上設立黨總支7個、黨支部84個、黨小組1500余個,讓紅色黨建領航綠色產業,帶動村民增收、集體收益。
該縣結合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和駐村幫扶工作“集中查改鞏固提升”行動,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分級、分類開展專題培訓,全面提升基層干部能力素質,把農村黨組織建設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
目前,全縣治村能力強、致富能力強“雙強型”黨支部書記數量達200余人,涌現出雷根憲、常其峰等一大批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頭雁”。55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20個村突破40萬元。張良鎮閆洼村黨員杜飛飛返鄉創業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流轉土地180畝種植生姜,畝均收入2.5萬余元;吸收本地60余名村民就地務工,每人每年收入8000元。
監測+幫扶 脫貧大鞏固
魯山縣從建立一套制度、發布一個公告、建立一本村幫扶檔案、整理一份戶檔資料、設置一面“暖心墻”等“五個一”制度入手,下足“繡花”功夫,做實做細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工作。
該縣推行“網格長—網格組—網格員—網格戶”四級工作模式,凝聚各方力量,推動資源下沉,面對面解決難題,心貼心服務群眾。網格長每月召開一次網格員例會,聽取網格員問題排查情況,及時研判解決問題;網格員通過日常排查,即時報告出現突發嚴重困難的家庭信息,確保能對突發困難家庭早發現、早介入、早幫扶。倉頭等鄉鎮還將“鄉村振興黨小組+基層黨建紅網格”活動開展情況與評選“六星黨支部”“五好黨員”等榮譽緊密掛鉤,充分調動各方面、各層級的工作積極性,實現工作快落實、服務零距離。
該縣按照包村領導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及其他有能力幫扶的人員梯次分包的原則,對監測對象實施“一對一”精準幫扶。幫扶責任人根據監測對象勞動力狀況、風險類型、發展需求等,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通過產業、就業、金融、公益崗位等幫扶措施,做到應幫盡幫、應扶盡扶。
魯山縣推行“三類戶”一對一公職人員幫扶制度,大力開展“十個一”活動,即慰問一次家庭全體成員、查看一次家中取暖設施、檢查一次家庭環境衛生、詢問一次政策落實情況、培養一個戶明白人、送去一份必備生活用品、吃上一頓家常便飯、督促孤寡老人洗一次澡、幫助理一次發、解決一個合理訴求,真正讓幫扶對象滿意。
目前,魯山縣共有“三類人群”6110戶18817人,累計風險已消除2758戶9592人。
銜接+創新 政策大落實
魯山縣立足鄉村振興鞏固提升縣戰略定位,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和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總部署,創新思路,提升成效,推動各項政策落細落實。
該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認真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各項政策進行梳理,將行業政策落實聯絡員公示牌發到每一戶原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中,隨時接受群眾監督和咨詢。重點在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人群”監測對象家中設置“暖心墻”,“暖心墻”清清楚楚記錄著群眾享受的具體政策。該縣派出5個業務指導組、5個督導督查組,定期針對行業政策落實存在問題的整改進行督導,確保政策落實不走樣、不變形。
在頂層設計上鼓勵試點先行,聚點成帶,以帶連片。以產業延鏈補鏈、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提升為抓手,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先期打造梁洼鵓鴿吳、馬樓沙渚汪、庫區搬走嶺、瓦屋樓子河、下湯林樓等56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全力建設生態循環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特色種養觀光、休閑戶外拓展、現代高效種養產業等6條鄉村振興示范帶。
“六金”帶貧模式向“六金”增收模式轉變。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就近務工得薪金、參與種植得利金、入股經營得股金、代種代管得售金、資產收益給現金,讓脫貧戶和監測戶實現穩定增收。
對返鄉創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目前,全縣累計返鄉創業人員2.8萬人,開辦返鄉創業企業2.8萬家,帶動就業28.1萬人,年營業額1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900多家。
種養加產業疊加發展、產業發展獎補及務工獎補資金接續扶持、為食用菌等特色支柱產業量身定做金融產品……一項項政策的銜接及創新,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2020年,魯山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153元,增速位居平頂山市第一。
延伸+優化 產業大發展
魯山縣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服務措施,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強力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五鏈共生耦合,實現“一鄉一業”、三產融合和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延鏈補鏈強鏈,工業發展勢頭強勁。生物醫藥、裝備制造兩個主導產業潛力巨大,綠色新型建材、綠色食品兩個高成長性產業基礎雄厚,文旅康養、絲綢家紡兩個傳統產業活力迸發,初步形成了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綠色新型建材產業集群、新能源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四個產業集群和“2+2+2”現代產業體系。
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帶動農民走上現代農業產業化之路。林業總產值達15.3億元,酥梨、甜桃、葡萄、核桃、板栗、蔬菜種植面積均在萬畝以上,食用菌年產量18萬噸,帶動8600戶45000余人就業。庫區藍莓、辛集葡萄、董周酥梨、瓦屋香菇等“一鄉一業”產業布局基本形成,辛集張莊、熊背大年溝被命名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馬樓鄉被定為全國產業強鎮示范點。目前,該縣發布了“生態魯山”區域公用品牌,從事農業特色產業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有6000余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1家,“二品一標”總量達到35個。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龍頭企業不斷涌現。堯山鎮上坪村打造10余處精品民宿,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3000余人。觀音寺鄉太平保村成立魯山縣保鑫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果樹7000畝,林下種植迷迭香1500畝、柴胡等中藥材300畝、栽培富硒紅薯1000畝,林下養鵝300余畝,發展生態采摘游,讓大批留守勞動力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新招+老法 環境大改善
在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千萬”工程和“廁所革命”的基礎上,推行“周暗訪、月考評、季觀摩推進”工作機制,每月根據評比結果對優勝單位進行獎勵,連續三次以上獲得優勝單位的,給予300萬元以上的項目資金支持。縣財政每月落實100萬元資金,同時倡導各鄉鎮多形式募集社會資金,從資金、人員等方面強化保障,掀起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的熱潮。
該縣每個行政村都成立村莊規劃小組、環境衛生監督評比小組、學雷鋒志愿服務隊、文藝宣傳隊、網格監督隊、公益崗位突擊隊“兩組四隊”,全面治理“六亂”,開展清路、清河、清村、清戶行動,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目前,全縣555個行政村的人居環境全部達標,并涌現出團城鄉寺溝村、梁洼鎮鵓鴿吳村、張良鎮楊李溝村、馬樓鄉沙渚汪村等200余個人居環境示范村。
中國傳統村落梁洼鎮鵓鴿吳村引進外資整體開發,建成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和美麗鄉村示范建設點。走進鵓鴿吳村,老老少少的游人在這里或登山、或劃船,暢享鄉村田園之樂趣。每逢周末,這里的自駕游游客超過2000人次,給村里帶來了集體經濟收入,還帶動商貿、餐飲、民宿等產業的發展。
“縣十五次黨代會提出打造實踐‘兩山’理論樣板區、鄉村振興示范縣、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標,今后魯山縣將繼續搶抓新機遇,貫徹新理念,把產業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把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把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作為關鍵抓手,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聚力五大振興,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建成更多的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在高質量發展上奮勇爭先、更加出彩,為建設生態文化美麗富強新魯山提供有力支撐。”魯山縣委書記劉鵬如是表示。
編輯: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