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臨近,如果告訴你考試取消,你是不是很興奮?
咱鄭州就有一所學校,期末不再考試,而是帶著學生走進“神話世界”,你就說羨不羨慕?!
近幾年,每到學期末,“評價”一詞成為學校師生熱議的話題。
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真實性評價......各種名頭的評價讓人眼花繚亂。
那么,評價的內核究竟是什么?這種評價怎么讓家長放心?又怎樣科學的反映學生的實際學業水平?
今天,圍繞這一話題,河南商報考學君來和大家聊一聊。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李志遠
期末不考試,評價來代替
為了讓學生們以更加有趣的形式來展示自己這一學期的學習成果,近日,鄭州市管城區南曹小學中年級的老師們精心為學生們準備了一場神話旅行盛宴。
學生們頭戴自制的“神話人物”頭飾,先來到“女媧島”上,通過抽簽,為老師們朗誦抽取到本學期學習過的課文。
游覽完“女媧島”后,學生們滿心歡喜地來到“藥草園”。在“藥草園”中,學生通過抽取課文的方式,為老師們展示本學期要求背誦的課文。
來到“上古世界”,學生用沙包砸墻上的太陽,根據砸到的題目,對本學期學習過的口語交際進行情景再現。
在“四海龍宮”中,學生們呢們你一言我一語,用條理清楚、語句流暢的話語向大家介紹著自己本學期所閱讀的書籍。
學生們游覽完“女媧島”“藥草園”“上古世界”和“四海龍宮”后,成功從“神仙學院”畢業,他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畫筆,在便利貼上寫下了自己的收獲和鼓勵自己的話并貼在了“老榆樹”上。
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形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的興趣,還能夠全面系統的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便于學校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
評價的內核是什么?老師這樣說
那么,評價的內核究竟是什么?
在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管城區骨干教師劉廣勇看來,目前自上而下的教學測評改革,就是想改變原來用一張卷子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形式,“現在的評價是通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評價結果綜合給出的。”
劉廣勇也介紹說,如學生的朗讀、查字典、口語交際等形式的測評,是以前學生在紙筆測中無法體現的,如今這樣綜合的測評更能顯現出語文學科對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評價,也引導家長不單單只盯分數,更要看中孩子的綜合發展,趨避高分低能的現象。
鄭州市管城區建興路小學校長石玉霞認為通過紙筆測試來評價學生,家長看到的只是一個分數,“也就是說孩子的成績表明孩子學到了一些知識。”
而形成性評價,不僅僅考核了學生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識,同時還能夠檢測到學生的創新能力、設計能力、構思能力、綜合表達能力等。
“考試也是一種評價形式,它是以卷子為評價工具的一種紙筆測試的方式,而現在我們實施的是一種更加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石玉霞說,現在的這種評價方式更全面,更加能夠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鄭州市管城區東關小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雙減”的背景下,低段沒有書面家庭作業,取消考試的情況下,形成性評價顯得更為重要。
“傳統的紙筆測試,反饋給孩子的只是一個個毫無溫度的數字。但學業評價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出發,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設孩子心馳神往的情境,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愿望和興趣,引導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她說。
她表示,評分不是目的,讓每一個孩子在一次次的活動中收獲知識、收獲能力、提升素養、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發自內心地感到學科是有趣的、活潑的、生動的,讓每一個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能夠學好相關學科,才是評價的最終目的。
不要擔心,知識點貫穿整個評價過程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家長要問了,評價怎樣科學的反映學生的實際學業水平呢?
別著急,咱接著往下看。
據了解,為了保證評價活動的順利進行,學校和老師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需要完成設計方案、制作版面、打印量表、錄制視頻、排演舞臺劇等工作。
鄭州市管城區東關小學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低段形成性評價,通常都會注意活動的形式,比如:選取孩子熟知的童話角色、擷取兒童文學中的經典情境、創設游戲比賽的活動環境。
而測評內容的選擇,會注意選取紙筆測試無法充分體現的內容,比如朗讀、背誦、學習習慣等。
“舉個例子,紙筆測試我們可以測試孩子‘會寫的字’的掌握情況,但是很難測評孩子的寫字姿勢、書寫筆順。所以在設計形成性評價的內容時,會注意研究統編教材,研究紙筆測試,從而避免重復測評。”她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紙筆測試和形成性評價承擔不同的任務。
鄭州市管城區回民第一小學相關負責人說,對于評價的科學性,家長們完全不用擔心,“我們在開展評價活動之前,會讓每個教研組拿出具體的方案。”
她介紹說,學校會讓學科老師梳理出本學期的知識點,在設計評價活動時將知識點貫穿其中。
“在評價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環節所得的評價,其實就可以看出孩子掌握知識的程度。”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