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卿
時光的沙漏在記憶的幽深處緩緩流淌,濾去歲月的紛擾塵埃,我對叔叔楊世法的思念愈發醇厚深沉。每當憶起他,那些充滿溫暖的往昔片段,便如潮水般漫上心堤,在時光的褶皺里層層漾開,泛起綿綿不絕的漣漪。

楊世法(1990年攝)
望族傳承中的成長印記
河南溫縣安樂寨,作為晉宣帝司馬懿的故里,自古以來人杰地靈、鐘靈毓秀。東拐街楊氏自明清以來,便是溫縣望族,族史記載與地方志史料相互印證。叔叔的曾祖父楊公士俊,在《溫縣志稿》中留有獨特印記:“光緒年間隨項城袁公駐朝鮮,日軍襲擾時以軍事贊助功保縣丞,后襄助新軍建制,營制餉章多由其酌定” 。叔叔的祖父楊秉恒身為舉人,曾擔任懷慶府河務局長,那塊高懸的“勞劬功大”匾額,至今仍默默訴說著先輩的德望與功績。

楊世法河大畢業證書
老家留存著兩座百年老屋,一座是上房,一座是廂房,各有三間,青瓦層層鋪就,梁木飽經歲月滄桑。站在老屋前,似能聽見歲月的悠悠低語,它們在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叔叔的父親楊益鴻(1904 - 1987),作為地方紳士,學識淵博、聲名遠揚。他曾就讀于國立山西大學,與首任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吉林省委書記劉錫五等往來密切。在中央編選《毛澤東全集》時,他多次致信糾正注釋中的謬誤,其嚴謹態度和深厚學識獲采納。他的書法造詣堪稱大家,省內外多地皆有他的墨寶題字,我聽聞他早年間還曾代民國總統為人祝壽題寫匾額,足見其書法備受認可。
叔叔的胞兄楊世模,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抗戰老兵。他跟隨劉鄧大軍征戰淮海,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立下赫赫軍功,是光榮的革命傷殘軍人。1944年,他光榮入黨,此后陸續獲頒“淮海戰役勝利紀念”“華北解放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光榮在黨五十年”等證章。在五服之內,從保定軍校抗日將領楊秉彝,到中醫學家楊益亞、清華教授楊益歐,皆為叔叔的族中長輩,共同構成楊氏“文武兼修”的家族群像,彰顯著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不凡的家國擔當。
正是這樣的家族傳承與氛圍,為叔叔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也讓他在未來的歲月里,始終帶著家族的烙印砥礪前行。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副總經理任命書
風雨求學路與人生抉擇
1930年,叔叔出生于那個戰火紛飛與饑饉肆虐交織的動蕩年代。1938年,家道中落,他被送往周口西華縣,卻遭遇養母的虐待,命運多舛。幸運的是,黃泛區慈善育嬰院收留了他,為他開啟了一扇改變命運的窗。在育嬰院,他與一群同樣孤苦的孩子抓住免費求學的寶貴機會,昏暗的教室燈光下,總能看到他埋頭苦讀的身影。他求知若渴,各科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出類拔萃。
小學畢業后,憑借優異的成績,他被推薦至洛陽師范學校。這所學校不僅管飯還免雜費,在1938年南遷盧氏縣澗北村后,成為了地下黨傳播抗日火種的重要陣地。晚年的叔叔,仍對任訪秋教授的授課場景歷歷在目,尤其銘記劉勰“操千曲而后曉聲”的治學箴言,這句話始終激勵著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1948年開封解放后,叔叔于1949年考入河南大學行政學院(時為新生的干部培養院校)深造。踏入校園的那一刻,斑駁的磚墻與飄揚的紅旗相互映襯,仿佛預示著他即將開啟一段全新的人生征程。1950年畢業時,證書上鈐印著河南省政府主席吳芝圃、行政學院院長張柏園、河南大學副校長嵇文甫的簽名,見證了新中國初期干部培養的歷史印記。如今,他的同窗大多已作古,幸存的也都年逾九旬,而他的孫子楊博考入河南大學,讓這份學府情緣得以傳承,延續著家族與這所學校的深厚羈絆。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證章
政海生涯中的君子風骨
在河南大學行政學院深造的日子里,叔叔始終秉持著“知行合一”的信念,將所學知識化作服務社會的理想。1950年畢業后,正值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叔叔被分配至河南省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身經濟恢復工作。正如孔夫子云“學而優則仕”,憑借扎實的學識與滿腔熱忱,他順利踏上仕途,開啟人生新篇章。
五十年代中期,他下放至獲嘉縣,至1959年自然災害期間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那時,曾有青年因饑餓難耐偷割青苗,按照規定應當拘留,但叔叔并未簡單粗暴地執行。他親自走訪調查,查明該青年家中已瀕臨斷糧后,僅對其進行批評教育,說道:“對百姓要知冷暖,不能一刀切。”在艱難時期,他的這份理解與包容,給困境中的人們帶去了溫暖與希望 。
1978年6月,全國財貿學大慶會議現場氣氛熱烈。叔叔站在臺下,心中滿是激動與自豪。當與華國鋒、李先念等領導人合影時,他身姿筆挺,眼中閃爍著榮耀與使命感的光芒,那一瞬間被相機定格,成為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此后,他歷任信陽地委辦公室主任、省委副書記秘書等職。輔佐紅軍老干部時,他常以“領導處事要言不煩”自勉,時刻提醒自己要高效、精準地處理事務。記得他談及駐馬店防汛檢查時,領導看完災情后,當即口述四條要點急報省委,那份果斷與干練讓他深感敬佩,也在無形中影響著他的工作態度和方式。
在省保險公司任副總期間,他廉潔自律到近乎嚴苛。回老家探親時,他讓司機將車停在村外,自己獨自步行進村,不愿因自己的身份給鄉親們帶來任何不便;1987年父親去世,他堅決拒收禮金,全村人被他的行為感動,贈他“敬老楷模”錦旗,以表敬意;下縣調研時,面對兩桌豐盛的宴席,他直言:“我不煙酒,安排這么多人是陪工作還是吃喝?”最終只要了一碗素面。當我曾想托他幫忙進入市保險公司時,他耐心勸道:“這些行業將來會市場化,還是你在市委部門穩當。”實際是當時他不愿讓自家人在他管轄范圍干。如今回首,才明白那是他遠見卓識與堅守原則的雙重體現。叔叔的這些舉動,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對正直與堅守的認知,讓我在成長過程中,始終將他的行為準則銘記于心。

作者(后排左一)與叔叔(前排)合影(2019年)
慎獨一生的精神豐碑
叔叔四十載行政生涯,始終保持干干凈凈。他從事公務,主掌人事等重要實權,卻從未受過任何黨紀政紀處分。有省領導曾以“謹慎有余,開拓不足”評價他的工作風格,實則是他對政策紅線的敬畏使然。在職稱評審時,他主動讓出指標,把機會留給更需要的人;對同僚的貪腐行為,他多次苦心勸阻,即便無果,他也始終堅守底線。直至對方被黨紀嚴懲,總書記對此案的批示,更讓他堅信“清白為官”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時,他與胞兄楊世模作為“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健在的老戰士老同志”,雙雙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證章。這份榮耀是對他們一生奉獻的高度認可。然而,這份榮耀卻在疫情三年間化作永訣,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痛。
叔叔的91載人生,留下的不僅是家族史的重要注腳,更是后輩心中一座不朽的精神坐標。他那飽經滄桑的閱歷、對黨的赤誠忠心、謙遜的風骨,以及待人處事的仁厚,早已深深刻進我的生命,成為穿越時光而永不褪色的珍貴珍藏,時刻激勵著我在人生道路上堅守初心、正直前行。每當我在生活中遇到抉擇,叔叔的音容笑貌就會浮現在腦海,他的教誨和品質給予我力量,讓我能在紛繁世界中不迷失方向。

叔叔的河大同學雄飛題贈書法:“登高望遠”
文末,我以一首《七律》緬懷叔叔楊世法,獻給他的在天之靈:
溫邑鐘靈毓俊賢,
烽煙淬礪志彌堅。
河大寒窗承鴻業,
宦海清風守玉弦。
律己甘拋功利縛,
濟民獨飲苦辛咽。
勛章熠熠昭忠赤,
德范巍巍勵后傳。
詩中“河大寒窗”化用叔叔河南大學求學歷程,“宦海清風”凝練其從政操守,末句“德范巍巍”呼應家族精神傳承。叔叔雖已離去,但他的精神如詩中所寫,將永遠激勵著家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勇前行,傳承家族的榮耀與美德 。
2025年6月10日寫于望岳齋
作者簡介
楊家卿,焦作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二級教授。兼任河南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多所大學兼職、客座教授,為河南省作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首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有“全國最美家庭”“中國好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殊榮。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新華文摘》等重要報刊發文、轉發多篇。代表作《楊家卿文集》七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
時光的沙漏在記憶的幽深處緩緩流淌,濾去歲月的紛擾塵埃,我對叔叔楊世法的思念愈發醇厚深沉。每當憶起他,那些充滿溫暖的往昔片段,便如潮水般漫上心堤,在時光的褶皺里層層漾開,泛起綿綿不絕的漣漪。

楊世法(1990年攝)
望族傳承中的成長印記
河南溫縣安樂寨,作為晉宣帝司馬懿的故里,自古以來人杰地靈、鐘靈毓秀。東拐街楊氏自明清以來,便是溫縣望族,族史記載與地方志史料相互印證。叔叔的曾祖父楊公士俊,在《溫縣志稿》中留有獨特印記:“光緒年間隨項城袁公駐朝鮮,日軍襲擾時以軍事贊助功保縣丞,后襄助新軍建制,營制餉章多由其酌定” 。叔叔的祖父楊秉恒身為舉人,曾擔任懷慶府河務局長,那塊高懸的“勞劬功大”匾額,至今仍默默訴說著先輩的德望與功績。

楊世法河大畢業證書
老家留存著兩座百年老屋,一座是上房,一座是廂房,各有三間,青瓦層層鋪就,梁木飽經歲月滄桑。站在老屋前,似能聽見歲月的悠悠低語,它們在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叔叔的父親楊益鴻(1904 - 1987),作為地方紳士,學識淵博、聲名遠揚。他曾就讀于國立山西大學,與首任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吉林省委書記劉錫五等往來密切。在中央編選《毛澤東全集》時,他多次致信糾正注釋中的謬誤,其嚴謹態度和深厚學識獲采納。他的書法造詣堪稱大家,省內外多地皆有他的墨寶題字,我聽聞他早年間還曾代民國總統為人祝壽題寫匾額,足見其書法備受認可。
叔叔的胞兄楊世模,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抗戰老兵。他跟隨劉鄧大軍征戰淮海,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立下赫赫軍功,是光榮的革命傷殘軍人。1944年,他光榮入黨,此后陸續獲頒“淮海戰役勝利紀念”“華北解放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光榮在黨五十年”等證章。在五服之內,從保定軍校抗日將領楊秉彝,到中醫學家楊益亞、清華教授楊益歐,皆為叔叔的族中長輩,共同構成楊氏“文武兼修”的家族群像,彰顯著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不凡的家國擔當。
正是這樣的家族傳承與氛圍,為叔叔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也讓他在未來的歲月里,始終帶著家族的烙印砥礪前行。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副總經理任命書
風雨求學路與人生抉擇
1930年,叔叔出生于那個戰火紛飛與饑饉肆虐交織的動蕩年代。1938年,家道中落,他被送往周口西華縣,卻遭遇養母的虐待,命運多舛。幸運的是,黃泛區慈善育嬰院收留了他,為他開啟了一扇改變命運的窗。在育嬰院,他與一群同樣孤苦的孩子抓住免費求學的寶貴機會,昏暗的教室燈光下,總能看到他埋頭苦讀的身影。他求知若渴,各科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出類拔萃。
小學畢業后,憑借優異的成績,他被推薦至洛陽師范學校。這所學校不僅管飯還免雜費,在1938年南遷盧氏縣澗北村后,成為了地下黨傳播抗日火種的重要陣地。晚年的叔叔,仍對任訪秋教授的授課場景歷歷在目,尤其銘記劉勰“操千曲而后曉聲”的治學箴言,這句話始終激勵著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1948年開封解放后,叔叔于1949年考入河南大學行政學院(時為新生的干部培養院校)深造。踏入校園的那一刻,斑駁的磚墻與飄揚的紅旗相互映襯,仿佛預示著他即將開啟一段全新的人生征程。1950年畢業時,證書上鈐印著河南省政府主席吳芝圃、行政學院院長張柏園、河南大學副校長嵇文甫的簽名,見證了新中國初期干部培養的歷史印記。如今,他的同窗大多已作古,幸存的也都年逾九旬,而他的孫子楊博考入河南大學,讓這份學府情緣得以傳承,延續著家族與這所學校的深厚羈絆。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證章
政海生涯中的君子風骨
在河南大學行政學院深造的日子里,叔叔始終秉持著“知行合一”的信念,將所學知識化作服務社會的理想。1950年畢業后,正值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叔叔被分配至河南省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身經濟恢復工作。正如孔夫子云“學而優則仕”,憑借扎實的學識與滿腔熱忱,他順利踏上仕途,開啟人生新篇章。
五十年代中期,他下放至獲嘉縣,至1959年自然災害期間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那時,曾有青年因饑餓難耐偷割青苗,按照規定應當拘留,但叔叔并未簡單粗暴地執行。他親自走訪調查,查明該青年家中已瀕臨斷糧后,僅對其進行批評教育,說道:“對百姓要知冷暖,不能一刀切。”在艱難時期,他的這份理解與包容,給困境中的人們帶去了溫暖與希望 。
1978年6月,全國財貿學大慶會議現場氣氛熱烈。叔叔站在臺下,心中滿是激動與自豪。當與華國鋒、李先念等領導人合影時,他身姿筆挺,眼中閃爍著榮耀與使命感的光芒,那一瞬間被相機定格,成為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此后,他歷任信陽地委辦公室主任、省委副書記秘書等職。輔佐紅軍老干部時,他常以“領導處事要言不煩”自勉,時刻提醒自己要高效、精準地處理事務。記得他談及駐馬店防汛檢查時,領導看完災情后,當即口述四條要點急報省委,那份果斷與干練讓他深感敬佩,也在無形中影響著他的工作態度和方式。
在省保險公司任副總期間,他廉潔自律到近乎嚴苛。回老家探親時,他讓司機將車停在村外,自己獨自步行進村,不愿因自己的身份給鄉親們帶來任何不便;1987年父親去世,他堅決拒收禮金,全村人被他的行為感動,贈他“敬老楷模”錦旗,以表敬意;下縣調研時,面對兩桌豐盛的宴席,他直言:“我不煙酒,安排這么多人是陪工作還是吃喝?”最終只要了一碗素面。當我曾想托他幫忙進入市保險公司時,他耐心勸道:“這些行業將來會市場化,還是你在市委部門穩當。”實際是當時他不愿讓自家人在他管轄范圍干。如今回首,才明白那是他遠見卓識與堅守原則的雙重體現。叔叔的這些舉動,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對正直與堅守的認知,讓我在成長過程中,始終將他的行為準則銘記于心。

作者(后排左一)與叔叔(前排)合影(2019年)
慎獨一生的精神豐碑
叔叔四十載行政生涯,始終保持干干凈凈。他從事公務,主掌人事等重要實權,卻從未受過任何黨紀政紀處分。有省領導曾以“謹慎有余,開拓不足”評價他的工作風格,實則是他對政策紅線的敬畏使然。在職稱評審時,他主動讓出指標,把機會留給更需要的人;對同僚的貪腐行為,他多次苦心勸阻,即便無果,他也始終堅守底線。直至對方被黨紀嚴懲,總書記對此案的批示,更讓他堅信“清白為官”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時,他與胞兄楊世模作為“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健在的老戰士老同志”,雙雙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證章。這份榮耀是對他們一生奉獻的高度認可。然而,這份榮耀卻在疫情三年間化作永訣,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痛。
叔叔的91載人生,留下的不僅是家族史的重要注腳,更是后輩心中一座不朽的精神坐標。他那飽經滄桑的閱歷、對黨的赤誠忠心、謙遜的風骨,以及待人處事的仁厚,早已深深刻進我的生命,成為穿越時光而永不褪色的珍貴珍藏,時刻激勵著我在人生道路上堅守初心、正直前行。每當我在生活中遇到抉擇,叔叔的音容笑貌就會浮現在腦海,他的教誨和品質給予我力量,讓我能在紛繁世界中不迷失方向。

叔叔的河大同學雄飛題贈書法:“登高望遠”
文末,我以一首《七律》緬懷叔叔楊世法,獻給他的在天之靈:
溫邑鐘靈毓俊賢,
烽煙淬礪志彌堅。
河大寒窗承鴻業,
宦海清風守玉弦。
律己甘拋功利縛,
濟民獨飲苦辛咽。
勛章熠熠昭忠赤,
德范巍巍勵后傳。
詩中“河大寒窗”化用叔叔河南大學求學歷程,“宦海清風”凝練其從政操守,末句“德范巍巍”呼應家族精神傳承。叔叔雖已離去,但他的精神如詩中所寫,將永遠激勵著家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勇前行,傳承家族的榮耀與美德 。
2025年6月10日寫于望岳齋
作者簡介
楊家卿,焦作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二級教授。兼任河南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多所大學兼職、客座教授,為河南省作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首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有“全國最美家庭”“中國好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殊榮。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新華文摘》等重要報刊發文、轉發多篇。代表作《楊家卿文集》七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