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11月11日晚間消息,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格力集團函告公司,鑒于股份轉讓協議的內容尚有未盡事宜,珠海明駿和格力集團仍在繼續協商,雙方同意將股份轉讓協議的計劃簽約日期延后。公司將與格力集團保持密切聯系并根據相關事項進展情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事實上,在獲得格力電器15%股權后,高瓴參與格力混改的珠海明駿已向格力電器管理層提出合作邀請。按照計劃,珠海明駿本應在近日與格力集團簽訂股份轉讓協議。
“好事多磨。”一位接近交易人士對投資界表示,“雖然格力、高瓴簽約延遲,但不可否認無論是市場、股民還是業界都對高瓴入主格力后產生的化學反應充滿期待。”
焦灼十日:格力管理層還沒“點頭”?
這是中國PE史上的經典一役。
今年3月末,格力電器稱收到控股股東格力集團通知,格力集團籌劃轉讓所持有的部分格力電器股權,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權變動。數日后,格力集團宣布籌劃轉讓所持有的15%格力電器股權。業內估算,這筆股權轉讓價值超400億元人民幣。
經過漫長的公開征集階段,張磊領銜的高瓴資本、方風雷執掌的厚樸投資成為兩位潛在股權受讓者。
10月28日晚,格力電器發布《關于控股股東擬協議轉讓公司部分股份公開征集受讓方的結果公告》(下稱《公告》),正式公布珠海明駿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成為格力電器15%股權的受讓方,具有國資背景的格力集團僅保留3.22%的股權,讓出了長達23年的第一大股東位置,格力電器混改邁出第一步。
不過,當時《公告》中注明,意向受讓方應自被確定為最終受讓方之日(即本公告發布之日)起10 個工作日內與格力集團簽訂《股份轉讓協議》,所簽署的《股份轉讓協議》仍須經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及其他有權政府部門批準后方能生效,是否能夠獲得批準以及股份轉讓是否能夠最終完成“尚存在不確定性”。
《公告》還提到,目前珠海明駿已通過受讓意向書書面邀請的形式向格力電器管理層提出合作邀請,若格力電器管理層最終接受珠海明駿的邀請,并依據受讓意向書提出的邀請方案展開合作,雙方需在珠海明駿與格力集團簽署本次公開征集的《股份轉讓協議》前對具體合作方案予以明確并對外披露。
這也意味著,除了珠海市國資委和格力集團,交易的最終達成還要看以董明珠為代表的管理層是否“點頭”。
高瓴入主,仍需跨過三道大考
高瓴入主格力、產生化學反應之前,外界更為關注的是,高瓴將如何處理與管理層之間關系?格力電器最終將走向何方?當下來看,這些問題或許仍懸而未決。此前證券時報評論稱,高瓴資本入主格力電器至少面臨三道大考。
首先,是處理好現有格力電器管理層的關系,實現新大股東進駐之后的公司平穩過渡。
眾所周知,董明珠以強勢著稱,非常在意管理層擁有絕對的控股權。而從董明珠最新接受采訪對外透露的信息來看,她并沒有參與上述股權轉讓事宜。
董明珠曾明確表示,“格力需要的是真心誠意愿意幫助格力電器發展的企業”,“此次交易絕不接受野蠻人參與”。作為格力電器“娘家”的珠海市國資委和格力集團對受讓方的要求遠遠不只是“有錢”,還得有能力為上市公司引進有效的技術、市場以及產業協同等戰略資源,甚至是推進珠海產業升級整合的資源。
然而,企業家把新晉投資機構當成“野蠻人”、心生嫌隙的案例在資本市場并不鮮見。處理好與格力電器現有管理層之間的關系,是擺在高瓴資本、面前最迫切的一個任務。
第二,產業賦能、助力格力電器加速多元化發展戰略,這是接下來全市場目光的焦點所在。
在家電市場,格力和美的往往會被拿來比較。截至11日收盤,格力市值3680億元,而美的市值為3976億元。業內普遍認為,格力的市值一直低于美的原因和多元化、國際化有關。
“好空調、格力造”的廣告語已經深入人心,但是格力除空調之外,其他像冰箱、廚房電器等產品的號召力不強,空調產品一枝獨大某種意義上也成了一種劣勢。2018年,格力在全球空調市場的占有率已經達到20.6%,百尺竿頭再想往前一步難度可想而知。而美的多元化相對比較成功,空調、冰箱、洗衣機、小家電齊頭并進,而且海外市場做得也不錯。
董明珠多次提到,格力集團近年來一直都在通過工業互聯網改善生產、降本增效,她說“工業互聯網,首先是工業,其次才是互聯網。傳統制造業在工業互聯網的幫襯下,正從體力密集型企業向腦力密集型企業轉變。”誠然,格力電器在工業制造方面有非常扎實的基礎,而在互聯網方面確實有一些薄弱的環節。
第三,在空調市場國內競爭激烈,國際市場格力營收占比還有巨大想象空間背景下,加速國際化勢在必行。
國內市場雖大,但是海外市場也已成為眼下國內家電企業的發力重點。今年上半年,格力電器833億元的營收中,海外收入139億元,占比16.7%,而另兩大家電巨頭海爾、美的均在40%以上。
其中的主要區別是,格力一直堅持打自己的品牌推廣,而美的、海爾在海外有一些并購。比如美的收購了東芝的白電,海爾收購了通用的家電。美的、海爾能夠借助原有的海外品牌迅速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而格力的策略就是堅持打自己的品牌,所以需要花更長的時間進行市場滲透。
高瓴+格力,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
競購成功只是開始,高瓴資本能否帶領格力電器走得更好更遠,才是考驗這筆交易的“硬指標”。
高瓴資本于2005年創立,梳理其歷史投資,從最早的騰訊,到協助京東、撮合騰訊與京東合作,到近兩年的私有化并且數字化改造百麗國際,都證明了其在產業升級和產業整合方面的能力。
在高瓴成立的十多年里,已投資了一大批重新定義所屬行業的優秀公司——騰訊、京東、美團點評、愛奇藝、滴滴、百麗國際、百濟神州、藥明康德等,每一個投資案例都堪稱業界經典。
2005年,高瓴資本的第一筆投資瞄準中國,目標是市值不足20億美元的騰訊。當時張磊看中的是中國潛在的龐大互聯網用戶群體。14年后,騰訊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
格力是在高瓴成立的第二年被發現的。彼時的家電市場正上演價格戰、技術戰,但在空調行業,一場行業整合風暴來襲。根據媒體報道,2005年,格力家用空調銷量突破1000萬臺,成為家用空調的“單打冠軍”。2006年,格力電器實現231.14億元的空調業務收入,超過美的、海爾,居三家空調企業之首。從那時起,高瓴投資格力,并持續重倉十余年。
2008年,正值全球經濟危機,幾乎沒人愿意投入資本打造消費品高端品類。張磊迅速捕捉到市場的空白,堅定投資藍月亮開發洗衣液產品,在虧損階段持續投資。3年后,藍月亮在高端洗衣液市場中打敗國際巨頭寶潔和聯合利華,成為中國洗衣液行業老大,張磊的判斷再次為市場所驗證。
高瓴投資京東之前,高瓴已經通過對零售電商行業的長期調查研究,明確了零售電商下一階段的發展模式。隨著高瓴資本投資入股京東后,還牽線搭橋,讓藍月亮高管與京東接洽,在品牌宣傳和銷售提升方面實現雙方共贏。
高瓴對時尚零售集團百麗全供應鏈的升級,也被業內稱為樣本。2017年,高瓴在對百麗完成私有化后,成為其控股股東。在之后的兩年里,高瓴并未親自“下場”運營,而是仍以原有管理層為主導,與百麗開啟企業數字化轉型。前不久港股上市的滔搏國際正是百麗轉型的實踐基地。
而高瓴在國際化合作方面也有先例可循,比如作為騰訊長期重要的投資者,2013年高瓴與騰訊及印尼媒體集團公司Global Mediacom宣布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在印尼發展微信業務。2017年高瓴資本把韓國知名O2O平臺Woowa Bros公司介紹給美團企業,兩家企業很快就找到了“共同語言”,通過參觀交流等方式建立了良好的相互學習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高瓴擁有橫跨科技企業與實體經濟的豐富的投資圖譜,同時擁有自建的大數據團隊和全職戰略運營專家,在產業互聯網賦能實體經濟上積累大量案例。而在數字化賦能企業方面也有成功案例,比如在門店的數字化升級,基層店員數字工具、人貨場重構等。對董明珠執著的芯片業務,參照高瓴資本之前的做法,極大可能會推動相關科技企業和格力電器現有科研業務形成優勢互補。
僅從三道大考來看,這筆交易值得期待,剩下的只有讓時間來回答。
(來源:投資界 見習編輯 劉夢鴿 編輯 施尚景)